
极目新闻记者 王鹏
10月26日,有博主发视频称,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有一位鄂伦春族老人从几百公里外的鄂伦春自治旗赶来,将自己珍藏20年的亲手制作的狍角帽捐献给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该博主表示,狍角帽是实打实的民族非遗宝贝,如今现存的狍角帽大多是祖传的传家宝,既不能买卖,也不会对外出售,老人捐献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人看一看、戴一戴这顶狍角帽,感受鄂伦春族非遗文化的魅力。
 鄂伦春族老人将民族非遗宝贝捐献给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鄂伦春族老人将民族非遗宝贝捐献给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受访者供图)
10月28日,该博主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他名叫李京阳,2015年,一次偶然的鄂伦春非遗纪录片拍摄机会让他彻底爱上这片土地。此后他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扎根大兴安岭,用镜头拍摄记录狍角帽的制作工艺、族里的传统节日,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鄂伦春族的文化、历史、习俗。26日当天,他同鄂伦春自治旗非遗传承人满古梅女士一起将帽子捐献给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上述事情属实,目前,这顶帽子就被放在了博物馆文创区,近期,来观摩的游客非常多。
李京阳称,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份文化宝藏,他们此前带着狍角帽、狍皮衣等非遗物件,跑遍了西安、甘肃、四川、洛阳等地开启“全国巡演”模式。前不久,有网友在飞机上偶遇他们的视频受到了广泛关注。不少网友调侃他们是“瑞幸打工人”。瑞幸官号下场凑热闹,在网友发布的视频下方留言“感受到了一种神秘的召唤”。李京阳告诉极目新闻记者,目前他们已经和瑞幸联动合拍了视频。
 博主朋友戴着狍角帽被网友偶遇(图片来源于网络)
博主朋友戴着狍角帽被网友偶遇(图片来源于网络)
鄂伦春语里,狍角帽叫“密塔哈”,是族里妇女的独门绝活。制作时要取完整的狍子头颅,小心去掉骨肉后,保留皮毛、犄角、耳朵甚至鼻子和嘴巴,再经过复杂的鞣制工艺,最终做成和狍子头部一模一样的帽子。别小看这顶帽,过去鄂伦春人在深山打猎时,它既是保暖神器,又是伪装利器,毛皮能抵御零下几十度的严寒,戴上它靠近猎物时,还能减少动物的警惕性。1953年,鄂伦春人告别游猎生活下山定居;2008年,狍皮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狍角帽制作技艺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遗。从狩猎工具到文化符号,狍角帽见证了民族的蜕变。
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