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汽车圈出了件魔幻的事儿——新款日产奇骏插混版官图曝光,结果全网都在问:"这确定不是三菱欧蓝德换了个日产标?"
你说巧不巧,就在这事爆出来前不久,日产刚宣布以45亿人民币卖掉总部大楼,2024财年血亏6709亿日元(约355亿人民币),还准备裁员2万人、关7家工厂。这哪是卖楼啊,这是在卖血续命。而奇骏这波"换脸"操作,堪称日产病急乱投医的巅峰之作——自己技术不行了,就扒兄弟的底裤来穿。
日产奇骏,你咋变成了"三菱欧蓝德青春版"?
先说说这个"换脸"是怎么回事。新款奇骏插混版,说白了就是把三菱欧蓝德PHEV直接拿来,改了改前脸,换了换车标,就敢说是自家新车。车头那个三段式格栅、侧面黑化肌肉线条、尾部贯通式饰板,连后视镜的弧度都透着股欧蓝德味儿。内饰就更别提了,除了方向盘上那个NISSAN字母,其他跟欧蓝德一模一样,9英寸中控屏、12.3英寸仪表、HUD抬头显示,连按钮摆放的位置都懒得挪一下。
这事儿放在十年前,叫"平台共享",是技术实力的体现;放在今天,叫"躺平摆烂",是江郎才尽的证明。
想当年,日产奇骏也是SUV市场的扛把子,月销两万轻轻松松,"沙漠王子"的名声响彻大江南北。可现在呢?2021年硬上1.5T三缸机,把口碑作到谷底,月销量从2万暴跌至1000多辆。为了挽回局面,日产把老款奇骏翻出来,改名叫"奇骏·荣耀",结果消费者不买账,销量依旧扑街。现在倒好,连自家设计都省了,直接用三菱的壳子,这哪是造车,这是玩"换皮游戏"。
更讽刺的是,三菱在中国已经凉透了。2024年,广汽三菱正式退出中国市场,欧蓝德停产停售,长沙工厂关门大吉。日产现在捡起三菱的"遗产"当宝贝,这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还是打算跟三菱在阴曹地府里搭个伴?
三缸机的伤疤还没好,又来"借壳"的笑话
奇骏的堕落史,就是一部"作死教科书"。
2021年,全新一代奇骏上市,全系搭载1.5T三缸发动机,售价18.19万-26.29万。日产的工程师可能觉得,VC-Turbo可变压缩比这种黑科技加持,三缸也能变神仙。但他们忘了,中国消费者的三缸恐惧症,是福特和通用用血泪写成的教训。结果,奇骏月销量从巅峰期的2万多台,直接摔到2800台,摔得粉身碎骨。
为了"纠错",日产把老款四缸奇骏复活,改名叫"奇骏·荣耀",降价到12万左右。可这时候,比亚迪宋PLUS DM-i已经杀疯了,998万就能买到插混SUV,纯电续航100多公里,奇骏·荣耀那个2.0L自吸发动机,省油但动力弱,配置还抠门到连雾灯都省了,拿什么跟人打?
现在,2026款奇骏插混版来了,搭载的是三菱欧蓝德同源的2.4L+双电机系统,综合功率248马力,纯电续航86公里。数据看着还行,但你得明白,这套系统三菱都玩了好几年了,日产现在才拿来用,慢了多少拍?而且86公里的纯电续航,在国产插混面前就是个弟弟——人家早就做到150公里起步,200公里是常态。
更关键的是,这是海外版Rogue,面向北美市场。日产说以后可能引入e-Power增程系统,WLTP油耗4.5L,续航1200公里。但"可能"这个词,在日产嘴里就像"下次一定"一样不靠谱。中国消费者等了三年,等来的是三缸奇骏的笑话;现在又让我们等一个"可能"的增程版,日产是把我们当备胎还是当傻子?
中国市场这张牌,日产已经打烂了
如果说奇骏的三缸机是"自杀",那日产在中国的整体表现就是"慢性死亡"。
数据摆在这儿:2021年,日产在华销量138万辆;2022年,跌到104.5万辆;2023年,79.3万辆;2024年,只剩69.6万辆。三年时间,销量腰斩,跌得比股票还快。2025年一季度,继续同比下跌29.5%,连刹车都刹不住。
作为日产全球第二大市场,中国贡献的销量从20%以上降到现在的不足15%。更惨的是利润率,日产在华工厂运转率只有45.3%,远低于80%的盈亏平衡点。说人话就是:工厂开工一天亏一天钱,不开工亏得更多。
面对这种局面,日产干了啥?先是推出"Re:Nissan"重振计划,说要降本增效,缩减研发周期,中国专属车型从37个月缩短到24个月。听着挺唬人,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偷工减料的另一种说法。研发周期砍掉三分之一,测试验证能充分吗?品质能保证吗?日产这是把"成本优先"四个字刻在了脑门上。
然后,日产开始大规模降价。轩逸优惠5万,天籁优惠6万,轩逸特价版只要7万多。这种"骨折价"策略,短期能走量,长期却是在透支品牌。一个曾经的三强之一,现在只能靠价格战续命,跟自主品牌拼性价比,这牌打得有多烂?
更魔幻的是,日产前CEO内田诚因为与本田合并谈判破裂、业绩惨败而"下课",新CEO埃斯皮诺萨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卖总部大楼。45亿卖楼的钱,够亏几个月?按2024财年的亏损速度,也就够烧一个半月。这哪是卖楼自救,这是在给自己准备棺材本。
日系三强的集体焦虑:不是不努力,是时代变了
其实日产的困境,是整个日系品牌的缩影。
本田也在走下坡路,2024财年营业利润下滑14%,中国销量连续下滑。丰田虽然还能打,但也是在吃老本,bZ4X、bZ3这些电动车,销量惨到不好意思公布。三菱已经退出中国,马自达半死不活,铃木早跑了。
过去,日系品牌靠"省油、耐用、保值"三件法宝,在中国车市横着走。现在呢?省油?比亚迪插混油耗2L,纯电车型0油耗。耐用?国产新能源车质保8年15万公里,三电终身质保。保值?新能源车更新迭代快,但日系油车现在跌价比谁都狠,三年保值率从70%跌到50%以下。
根本问题在于,日系品牌集体误判了新能源转型的速度。他们以为混动(HEV)能过渡十年,结果中国三年就飙到插混(PHEV)和纯电(BEV)的时代。日产虽然有Leaf(聆风)这个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但在中国市场毫无存在感。e-POWER增程系统在日本卖得不错,但引入中国太慢,价格还高,完全被比亚迪DM-i吊打。
奇骏这次"换脸"欧蓝德,更是暴露了日系品牌在平台架构上的僵化。当自主品牌已经玩到800V高压平台、激光雷达、城市NOA的时候,日系还在玩"换标"这种上世纪的套路。这不是技术路线的问题,是根本就没搞明白中国消费者要啥。
给潜在买家的忠告:别为情怀买单
如果你还在关注奇骏,或者对新款插混版抱有幻想,听我一句劝:
千万别买。
首先,这车主打北美市场,能不能引入国内都两说。就算引入了,按照日产的尿性,定价不会低于20万。20万,你能买到啥?比亚迪唐DM-i、零跑C11、深蓝S7、哪吒L...哪个不是配置拉满、续航200公里起步、智能座舱碾压?奇骏那个86公里纯电续航、9英寸中控屏、连自主车机系统都做不好的日产,拿啥跟人家比?
其次,日产品质神话早就破了。三缸奇骏大规模投诉、CVT变速箱故障、车漆薄如蝉翼,这些可不是空穴来风。一个连自家核心技术都保不住,要靠三菱"输血"的品牌,你能指望它有多可靠?别到时候修车都找不到配件——三菱都退出中国了,欧蓝德的配件供应链还能维持多久?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日产的经销商网络在萎缩。销量腰斩,4S店关店潮不可避免。你买了车,保养维修找不到地方,二手车贩子不收,保值率雪崩。这不是买车,这是买个祖宗回家供着。
日产的未来:不是换脸就能翻盘的
奇骏"换脸"欧蓝德,是日产"Re:Nissan"战略的一个缩影——成本优先、技术共享、研发提速。这听起来是理性选择,实则是无奈之举。
埃斯皮诺萨的计划是,2027年之前削减5000亿日元成本,全球工厂从17家减到10家,车型平台从13个减到7个。翻译成人话就是:少投钱、少建厂、少开发新车,靠"抠"出来利润。这种"节流"思维,在存量时代或许能止血,但在增量市场就是慢性毒药。
日产的问题不是一款奇骏能解决的。它是整个体系病了——对中国市场判断失误、新能源转型缓慢、技术路线保守、品牌溢价崩塌。奇骏三缸机失败,是日产不尊重中国消费者的代价;现在换脸欧蓝德,是日产技术枯竭的遮羞布。
有人说,日产跟华为合作开发新车,还有希望。但远水解不了近渴,华为能救的是未来,而日产的病危通知书已经下了。卖楼、裁员、换脸,这三部曲唱完,如果销量还上不去,下一步是什么?退市?
写在最后
新款奇骏插混版,就是日产在新能源时代的一曲挽歌。它用三菱的壳,装自己的标,想蹭欧蓝德的硬派形象,却忘了欧蓝德自己都活不下去。它想靠PHEV挽回市场,却连纯电续航都做不到100公里。它想告诉世人"我还能打",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在"垂死挣扎"。
日系品牌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不是它们变差了,是对手太强了,时代太快了。当年那个靠"技术日产"招牌横扫中国的少年,如今只能靠换兄弟的脸刷存在感。这故事听着心酸,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所以,别问新款奇骏值不值得买,问就是:日产都不一定撑得到2026年,你还敢买它的"期货"?
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